教学动态

教学动态

首页 > 正文

清华大学谢树煜、陈永强老师到我院交流座谈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0日 09:55点击:

 

清华大学谢树煜、陈永强老师到我院交流座谈

     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建设烟台大学第十三次会议胜利召开之际,1117日下午,清华大学谢树煜、陈永强老师到我院进行交流座谈,学院党总支书记秦月红、院长童向荣、曾经在学院工作过的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座谈,座谈会由副院长潘庆先主持。

     首先,秦书记对谢老师、陈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随后童院长详细介绍了学院在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学院第一任常务副主任谢树煜教授对学院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许,回忆了当年在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的艰辛历程,谢老师如数家珍、饱含深情,话语间流露出对烟台大学的热爱,希望我院越来越好;清华大学陈永强老师介绍了清华大学在学生培养、课程建设、学生学科竞赛、产学合作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希望两校能加强合作,促进我院快速发展。最后大家参观了学院的实验室,并合影留念。

 

附:

谢树煜老师采访稿   

(采访人:姚新喜)

20141127日上午

清华东主楼一楼,计算机系接待室

姚老师:谢老师您好!您前不久参加了烟台大学30周年庆祝活动。在烟台大学建立30年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感谢30年前你们这一批北大清华的老教师参与创办这所大学所付出的辛劳!纪念建校30年,有一个很重要也是很好的形式,就是请你们谈一谈当年在创业改革,把一所新大学建立起来的奋斗历程。了解那段历程,对后人来讲,一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二也能帮助我们把当年创业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留下的教训提供给我们后人参考。使我们能够在前人经验教训基础上,把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更长远烟台大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一个新的水平。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访谈,说一说当年的情况,也算是您用口述的方式来记录历史,也给我们将来烟台大学的档案文献收藏提供多样的形式,供我们后人去汲取、梳理,推动我们新的建设发展。

谢老师:感谢烟台大学给我这个机会一起回忆那段艰难创业的日子。我是19854月份接到学校的通知,说希望我到烟台去筹建烟台大学计算机系,烟台大学第一次系主任会是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临湖轩开的,由沈克琦校长和杜建寰书记布置工作。当时烟台大学的理科、文科系是由北京大学负责筹建的,工科系是由清华负责的。清华负责筹建四个系,一个是机械系,一个是建工系,一个是计算机系,还有一个是化工系。这四个系建工系是由朱畅中做系主任,化工系是由袁乃驹做系主任,计算机系是由清华计算机系系主任唐泽圣兼系主任,机械系是由魏从武来做系主任。当时魏老师比我们要老一些,魏老师是1955年清华毕业,我们都晚一些,我是1959年清华毕业的。当时我担任副主任,主持工作。清华派我们去,对这件事很重视,总是怕我们搞不好,找一个把关的。另外我们也比较年轻,缺乏经验。请唐老师兼任系主任也便于取得清华的支持。当时我的任务是制定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组织教师队伍、准备暑假七月份招生,考虑筹建机房、实验室等。对我来说事情太多,时间太紧,一个人真难啊。筹建一个工科系跟理科文科不一样,必须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获得实践动手的机会,这种实践教学不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我的责任就特重。何况当时我在清华还给学生上课,我负责的科研任务正处于关键时候,我还是计算机教研组党支部书记。清华这边还不能脱身。烟大那边把任务已经下来了,两头都得顾。烟大希望我们到现场看看。只好利用“五一”的假期去一趟,当时住在虹口宾馆,跑到清泉寨工地看看。清泉寨那时是一片盐碱地。几栋刚开工的房子紧张地施工中。我也理解烟台人民渴望什么,他们自己集资办学校,为自己培养建设人才。适应开放试验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时经过“文化革命”的几年以后大学毕业生很少,找一些技术人员非常难。建立自己的大学,培养自己急需的人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关于计算机专业培养方向。烟台人民拿出自己的血汗钱常办学校很不容易。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满足烟台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办一个烟台人民急需的计算机系为烟台人民服务,这一点我心里是很清楚的,应当去全心全意地为烟台人民服务。制定教学计划,首先确定专业的培养方向。我想烟大培养的人大部分都是要去基层工作的,基层的单位也不会是很大的单位,我们培养的学生很有可能是要独当一面、独挡两面的。当时清华的计算机学科分三个专业,一个是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一个是计算机软件专业,一个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原来搞控制的同志后来就转行搞计算机应用的。我们就不能沿用清华的分工搞软件、搞硬件、搞应用。我们要把三个专业变成一个专业,变成一个宽泛的专业。所以我并没有把清华的一套教学计划搬过来。搬也搬不过来,人家是五年制我们是四年制。所以关于烟大计算机专业培养方向,应该是拳打脚踢、文武兼备,我们的学生出去以后应该适应基层的需要。因为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你不可能培养的都是当官的,我们培养的是干活的,干活的你软件、硬件各方面都应该行。所以我需要重新制订教学计划。搞过教学计划的都应该知道,把三个专业的主要的课程都拿来,选一下哪些可要哪些可不要,压缩到四年完成,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当时国内计算机专业、计算系统结构专业叫计算机及应用,它实际上是硬件专业。我把这三个专业主干课程经过精炼之后,制定一个新的计划,起一个新的专业名字。为了能跟教育部的专业名字相区分,我的专业名字就加了一个字,叫《计算机及其应用》,这一个字的差别,实际上培养方向就不一样了。我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并不是说人家叫计算机及应用,我也叫计算机及应用,要把计算机软件、应用都要包含进去的,当时这个反映我的指导思想。另外就是除了专业培养方向以外,当时的办学层次上我希望是人家需要什么就办什么,就是多层次办学,当时烟台大学是一个本科院校,要招一定数量的专科学生,起码有本科班、专科班,这是我必须办的。

     另外当时还要要解决师资问题,师资问题是办学的头等大事。一方面在社会上进行招聘,陆续招了一些优秀的任课老师,如齐贵柱、陈良志、杨永田、焦乗、武秀川、张伟等,他们在计算机系建设初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陈良志是清华自动控制系1965年控制专业毕业生,学校金质奖章获得者,1986年从西安一个研究所调来,担任烟大计算机系副主任。齐贵柱清华自动控制系1962年毕业,从山东大学调来,任系教学秘书,张伟是1987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取得硕士学位后到烟台大学工作的,担任过计算机系党支部副书记等,他后来又在清华计算机系取得博士学位。他们教学认真、工作负责,工作让人放心。但是除张伟外年龄偏大,对计算机专业一些新的专业课不熟悉。从学校长远发展看还需要培养新生力量。当时学校领导、山东省及教育部高瞻远瞩,申请及批准清华大学1985年为烟台大学计算机系办了一个研究生班,解决计算机系长远的师资的来源问题。研究生班的名字叫电子学与计算机研究生班,学制二年,全国招生,统一分配,主要为烟台大学培养师资。学位问题,根据工作情况,毕业后分期分批回清华念学位。1985年暑假清华计算机班招了三十个学生,招生的时候,在清华计算机系馆一楼办公室,我一个一个跟学生谈话,进行面试。因为清华上课教室、住宿宿舍、管理等问题有困难,决定研究生班在烟大上课。培养的全过程由我负责。上课教师从清华聘请。机房及实验环境由烟大解决。实验条件,研究生不是本科一年级,上上机就可以了,你得有全套的专业课实验条件,要满足这些要求。对我来讲,也是非常艰难的。特别是第一年人手少,什么事情都要我自己管,连个助手都没有。陈良志老师是1986后从西安调来的,张伟也晚一些,是1987年暑假清华研究生毕业分配到烟台来的。我从教学计划、招生、请老师,到准备各门课程的实验条件,只能我一个人弄。这不是招几个个研究生,而是三十个人。特别是研究生班请老师,老师拖家带口的,都有这个困难那个困难。记得有个老师带着孩子来烟台上课,孩子在海边还被狗咬了。还有一门课是唐主任在清华上的课,我请唐老师来上。唐老师说我实在太忙去不了,他说你给他们上吧。我真是太难了,我正在给研究生班上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何况我对数据结构课也不熟悉,是给研究生上啊。因此,就拿请教师这来讲,也是不容易的,何况还得准备实验室条件。

本科生、专科生上课问题跟这也是类似的。但是他们是低年级的课,一开始数学、物理、政治课,这种课好办,而语言课还要解决学生上机问题 。其他实验室,如电工、电子学、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原理等的实验,一、两年内都必须解决。尤其是微机机房,PC还容易,稍微高档的多用户多终端系统,国内还不能生产,购置时还需要外汇和批件。批件你听说过这件事吗?批件就是进口计算机指标,只有钱还不行;另外有了批件没有外汇也不行,还得自己解决。最后在清华和各单位及领导支持帮助下,我们按时建成了各个实验室,包括计算机控制实验室。满足了本系及外系教学需要。例如电工课,本系有电路基础,外系有电工学,差别是很大的,也需要不同的装置。电子学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还有外系的电工电子学课,都不能在黑板上开机器,都得做实验。一教楼南边三层楼上都是我们的实验室。

上机方面的,开始在微机上多一些。当时的机房在一教楼的北楼四层,我们建了了一个PC机房,使用IBMPC一个人一台;后来又添置了Altos3068计算机,CPU是摩托罗拉68020,是32位的超级微型机,带32个终端。机房也在四楼,是原来为外语系预留语音实验室,后来就改成了我们的机房。当时有两个机房,一个PC机房,一个68020微机机房。解决了研究生班和全校同学上机问题。

计算中心建设问题。一个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与其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很大关系。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计算中心建设,专门从国家拨的仪器设备经费中拿出100万元用来购买大型计算机。这项任务也落到我们身上 。学校希望清华大学帮助买机器,把经费一百万元转到清华,而清华只答应帮我们解决外汇和批件,买什么机器让我们自己决定。我需要根据烟大基本情况调研国际上计算机发展状况、咨询解决方案。我非常慎重。我要对这笔经费负责。前后找了很多国际上的大公司,找IBM公司,找SUN公司,DEC公司,日本的富士通、日立等。我给他们提出要求,要做什么用、规模速度。然后他们会很认真地给我一个解决方案,给我一大堆材料,都是英文材料,我得拿回去看,我看了以后反过来还要给他们提出问题,人家再给我反馈意见。前前后后花很多时间。最后决定购置IBM公司4381大型计算机。以及DEC公司的Microvax,S640超级微型计算机,共64个终端的。后来烟大计算中心用的就是我订的S640计算机。

因为清华大学的大额外汇解决不了。威海从烟台分出去(注:指1987年威海从烟台分出独立设市)以后。烟台大学基建费紧张,盖房子没有钱。烟台大学领导希望我们把买大型计算机的钱转过来搞基建,清华把这一百万元转回烟台大学。虽然IBM大型计算机因为外汇没有办成,但清华对烟大还是很支持的。清华计算中心把富士通M150中型计算机送给了烟大。清华经管学院把更新的王安计算机也送给烟台大学。由于烟大经管系要求,就把那台王安机放在经管系了。应该说清华大学还是给了烟台大学很多支持,我们也不应当忘記清华这只援助之手。

姚老师:因为外汇指标在当时是非常少的,是非常难的。咱烟大要用,清华也要用。特别是我们需要的数量比较多,难度更大。

谢老师:后来我们进口S640Altos那些机器的时候烟台市政府还是非常支持的。计算机进口批件,是我在清华通过老同学的帮忙解决的,一般买指标是要花钱的,我是靠个人的关系解决的,欠人家一个人情。而外汇是烟台解决的,烟台经委还是很帮忙的,俞正声同志的爱人任市经委主任,对烟大也是很支持的,买Altos3068超级微型机的外汇是烟台市经委解决的。清华使用外汇也很难,记得当时要建立PDP11微机机房的时候,是清华的党委书记刘达,找了当时的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才解决的。我知道是挺不容易的,这件事烟台市委还是很支持的,我也非常感谢人家。

姚老师:我今天是第一次听到张主任的事,从市经委角度帮助解决外汇。

谢老师:当我得知少量外汇烟台市也是可以解决的,外汇是市经委管,我就去找经委,是张主任接待我们的。通过这个渠道申请,最后帮助我们解决的。

    烟台大学计算机系,当时大家都叫电子系,其实当时办的专业就是计算机专业,但是这个系的全名是《电子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我们当时班级的简称都叫“电”,电51什么的,因为系的名字第一个字是“电”。电子类的系就我们一个系,怎么叫都不会错。

   关于系的名字,我接收任命时就叫电子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我去办的专业是计算机专业。钱振为副校长问过我,要不要改一下系的名字。后来我考虑,系的覆盖面宽一些好。我还打算办通信专业,清华通信专业在无线系,他们叫无线电电子学系。我叫电子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实际上是想把无线电系有关的专业也包括进来。我也想将来把自动化这种弱电专业也放到这个系里来。所以我说这个系的名字就不要改了,这样系的范围还可以宽一些。具体说当时我计划办一个通信专业。另外计算机应用可以往计算机控制方向靠,将来办自动化这个方向。当时我们培养研究生除了我的30个研究生班的学生以外,当时学校还请清华招了7个读学位的定向研究生。这些学生我都跟他们多次见过面,比如孙瑞志等,是计算机系招的,无线电系招了2人,自动化系招了2人。为了将来办新的专业先打一个基础。所以当时这个系的名字就没有改。当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不可能把摊子铺那么大,按我刚才说的,我已经是力不从心了。我只能说,咱们保留这个口,我们还叫电子学与计算机科学系,但是我办的专业是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是涵盖了软件、硬件和应用几个方向的。

姚老师:还有一个通信和自动化的口将来要继续……

谢老师:留住。这个是非常明确的,别人不可能搞通信专业,因为这是个工科专业。当时弱电方面也就是我们,李鹏总理1986年来烟大的时候还说你们搞弱电,我是搞强电的,学电机的,强电也很重要。但是大家都很关注发展弱电方向,弱电更薄弱。另外,烟台大学能够有今天,除了烟台人民的支持,还是应当感谢万里同志,他抓烟台教育改革试验区抓的很紧,何东昌是教育部长也支持。所以王济夫申请地方集资办学,请求中央支持时,中央还是拨了两千万元仪器设备费给烟台大学。我想要是没有万里同志的批示的话,这两千万不一定会给的。你自己答应集资办学,怎么还要我出钱做设备费呢?后来烟台大学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买计算机的钱不是也拿去盖房子了吗?所以这件事中央的支持还是非常关键的。当然跟烟台市委王济夫同志的高瞻远瞩有关系。既然经济特区想要发展工业、农业各个方面,必须要有人才,问人家要人真是有限的,一年才能给你多少人?要想把整个的水平提上去必须要有自己的学校。我看有关的资料上说在1984年春节的时候万里同志、胡启立同志到烟台考察,王济夫同志就抓住这个机会提出烟台想集资办大学,万里同志非常支持,说要办一个不要铁饭碗的学校,办个烟台教育改革试验区,借这个机会上烟台大学。

姚老师:烟台大学是烟台教育改革试验区的龙头。

谢老师:对,所以万里同志非常支持。其实办一个学校得花多少钱呀!而烟台自己集资办学需花很多钱。所以万里同志听说不向国家要钱办学校,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点子。但是如果没有万里同志关心的话,光靠烟台也办不起来。清华北大为什么支持?要不是万里在抓,山东省长,省委书记去找清华北大,清华北大能答应吗?也很难想象。烟台市委书记,包括俞正声同志对我们都是很关心的。俞正声同志在一些场合说的激励我们的话,我都不好意思,意思是烟台的计算机事业要靠烟台大学办起来。其实我听到市长的话,心里也打鼓。这是对我们是鞭策激励,烟台要上计算机,烟台大学计算机系要出力啊。

姚老师:一方面是激励鞭策,另一方面确实也想通过烟台大学计算机系来改变这个地区计算机应用落后的局面,希望在那个计算机应用已经方兴未艾的时代让烟台在这方面抢得先机。

谢老师:因为整个世界,整个国家的潮流也是这样,烟台就属于比较落后的地区,这个地区连一个大学都没有,人才非常缺乏。要想推进计算机应用,人才是关键。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引进,一个是自己来培养。走自己培养这个道路,应该是最实际有效的选择。

姚老师:我听说俞正声同志也去看过您,也去给计算机系的学生做过座谈,这方面的细节您能跟我们说说吗?

谢老师:俞正声同志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的书记,他是副书记兼市长,但是我们都叫他俞书记。他是非常深入实际的一个领导人。1986年,全国的计算机应用的学术会在烟台召开,我也参加了。在会上我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举目东望,努力发展电子工业”。他在会上代表烟台市讲话的时候说到了我们,让我们措手不及。后来元旦的时候,他让秘书给我打了个电话,他说俞书记想去看看您。当时我住在6公寓206,就在学生宿舍楼楼一号楼对面。我在二楼,杜建寰校长住三楼。那天晚上俞书记直接来了,他问我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我只能表示感谢。他来过几次。另一次是和研究生座谈。我反映学生希望了解烟台的经济发展形势、规划呀,希望能给研究生讲讲,他很快答应了。安排的时间好像是五六月份。请领导作报告人家很快就安排了。详细的细节我记不清了,反正感到了领导的关心。他主要是介绍烟台的发展规划,今后的一些方向,对大家的期望呀,说了一些鼓励的话,希望大家好好学习。我觉得烟台大学能有今天,除了烟台人民的支持、大家的努力、跟烟台市委还有中央领导的关心确实是分不开的。

姚老师:研究生培养怎么样?请老师上课难吗?

谢老师:清华研究生班的课都是清华老师上课。因为学校很支持、系里很明确,系里边也跟老师们们打过招呼,我要请他们,除了唐老师外,一般都答应。当然时间安排上也有难处,一些老师多希望安排在暑假。还有一些课程的实验问题,最后都妥善解决了。经过两年时光,研究生班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于19877月,计算机研究生班30人顺利毕业,清华大学发了研究生班毕业证书。学生参加全国分配。我们留校15人,成为建系中坚力量,在学校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张文贤、李仕刚、周毅、王向阳等。1987年暑假后,在清华学习的几位硕士研究生也陆续毕业回校,成为建系骨干,如孙瑞志担任系教学秘书、郭善增担任系科研秘书等。两年的研究生班教学也是顺利的,可惜现在研究生大部分都不在学校了。我现在见到的董浩,原来是哈工大来的,还有一个贺秉庚。我们系的研究生差不多都走了。当然背景我不了解。系里后来的领导都是我走了以后去的,以后学校的情况,我也不是太了解。

关于系里的科研情况。我们应该为烟台人民服务,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科研项目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科研还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系里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还积极的开展科研工作。烟台有个冷冻机厂,他们的管理系统是曲卫芬等完成的,栖霞还有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也是我们做的,每个星期沙丽杰等老师不顾石子路上的汽车颠簸,来往于栖霞烟大之间,真是辛苦。烟台无线电六厂,后来叫东方电子集团,他们就搞微机电力系统的控制,他们开始是用的别的微机,后来升级改用PC。是李钢民帮助他们完成的。对于工厂以后的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当时学校里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还有教务管理系统,是王虎孟洛明栾浩等很多人一起开发的。后来省里有统一的软件下来了,我们的软件就不用了。

搞科研还是挺难的。一是,人呢,还不是很有经验;第二,地方的需要其实没有高档的项目,经费也很困难。但是我还是积极想办法去找项目。当时通过清华找电子工业部。我们接了一个“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优选微型计算机软件国产化的研究”,当时这个项目做了两年,参加工作的有武秀川、张文贤、逄斌,当时张文贤、逄斌,是作为他们的学位论文项目来安排的。做学位得有一个题目,一定的水平。不是只写一篇文章就行的,软件方面有一定的工作量,得有一定的意义,这个选题是上面下来的,通过清华来接的,这个项目很顺利地完成了,通过部里验收、鉴定。张文贤、逄斌通过论文答辩,拿到了清华大学的硕士学位。

姚老师:这就把科研和学生培养----研究生的培养结合起来了。

谢老师:他们两个是我管的,算是烟台大学拿到的项目,通过清华来找的,当时是和成都电信工程学院的刘锦德教授一起合作的,最后鉴定的时候,是在成都进行的。清华计算机系软件教研组的老师们给了很多帮助。

关于烟台大学计算机应用开发中心。为了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调动大家积极性,我们希望办个经济实体。当时学校里边没有办过,办研究所可以。办一个开发实体,要接项目、对外营业的实体,当时我跑济南跑了好多次,当时没有先例,他们比较慎重,最后教育厅还是批了。这个在烟台大学应该还是比较早的吧。后来是由赵珊明(办公室主任)和呼林功他们在做这个事。当时规定:为了要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因为人手少,教学任务重,还要参加科研。当时提出的分配办法,向参加科研组的人倾斜,除了学校提成、项目开支外,经费节余部分,50%归系里作系发展资金;20-30%作为系里的奖金,20-30%归个人。具体我记不清是怎么分了,这个办法是经过学校同意的。后来确实对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还是挺有作用的,大家都积极地在找项目,一个方面为地方做了一些贡献,另一方面对大家是一个补助。当时烟台工资很低,也没有什么奖金。

姚老师:后来学校把计算机开发应用中心收上去。建了一个三校的开发中心,在市里,还有专门的门店。陈守孔还管过。当时你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您把整体建系的工作,非常全面地抓起来,从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设计,招聘老师,抓本科专科教学,到培养研究生、清华请老师,同时还要建实验室,机房,开展科研和应用开发,成立计算机应用开发中心,调动大家积极性,凝聚人心,给烟台大学计算机系的奠定一个好基础。

谢老师:当时计算机中心基建面积有限,就建在图书馆西边一层二层,计算机中心建筑设计的有关一些要求、一些工艺的资料都是我提供的,计算中心买什么机器,我刚才讲了,最后学校把我订的S640那个机器放在计算中心,那是64个终端,人不多的话也是够用的----当然现在几万人了当然不行了,几千人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后来他们各个系也都买了不少机器。计算中心的机器也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听说,后来计算中心分出去了,陈良志当过计算中心的主任,具体不大清楚。我是89年的7月份回清华的。后来清华张毓凯老师去了。

姚老师:非常感谢您,谢老师!您今天非常细致地把创办早期所付出的努力,甚至说了一些我们闻所未闻的东西,这个确实是早期的咱们计算机系建设的很重要的史料。您今天提供给我们,对我们将来使用这部分资料,对早期计算机系办学进行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让我们了解了很多东西。

谢老师  19896月烟台大学计算机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完成了全部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的学习,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经过了习题、实验、上机、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各个实践环节,及毕业设计。准备毕业。但毕业生的水平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水平?必须通过教育部指派的专家组的评估验收。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组成的评估组的专家们是非常严格的,他们要审查我们全部教学文件和资料,包括学生习题作业、实验报告、上机程序、课程设计、各门课程期末考题及考试记录等,他们要去听课,要找学生开座谈会,我们的工作是很扎实的,每次检查,都是一次通过。一切都很顺利。通过验收评估,我们获得计算机专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权。我在烟台大学整整四年,计算机专业第一届本科生1989年毕业了,第一届的半工半读专科生1988年毕业了,第一届的清华为烟大招的研究生班1987年也毕业了,他们都走上工作岗位了。我为山东培养了一批计算机人才,我为烟大留下一个生气勃勃的计算机系。

谢老师:我以为烟台大学把我忘了。在三十年校庆的时候,郭明瑞校长向我祝酒时,我说,你知道我在烟大是干什么的?郭校长哈哈大笑说,计算机系系主任。我们一起战斗了四个年头。我说:他们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姚老师:我们这些后来的人,就是希望通过采访这种形式,让一代代人都不忘记前期做过贡献的人,甚至包括每年来看看大家,送一点苹果也都是希望你们也别忘记烟大!烟大也别忘记你们!

谢树煜:我是不会忘记的。我不到50 岁时去了烟大,干了四年,那时确实把全部心血都花在那里了。不是我家里没有困难,张毓凯老师了解我。我那个老大马上要面临着就业的。老二上高中面临考学。其实我在烟台也是非常苦的。那时烟台的制成食品少,我在北京买的挂面带去,放在柜子里。烟台那个地方非常潮,后来都发霉了。没有吃的,最后是洗一洗煮了吃了。后来我的消化系统的那个叫CEA指标一直偏高,直到现在。当然我不能因此怨别人,我想说的是那时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北京的挂面带过去都发霉了还吃。还有。当然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

希望烟台大学越办越好!

姚老师:谢谢您!非常感谢。     

(谢树煜  2018.9 补充修改)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清泉路30号

邮政编码:264005 电话: 0535-6902601

E-mail: jsjb@ytu.edu.cn